|
![]()
您的位置:
工会信息
>
区教育工会新闻
三尺讲台铸匠心 四季耕耘守初心 ——第五届长宁工匠(教育)
2024-05-29
三尺讲台铸匠心 四季耕耘守初心——第五届长宁工匠(教育)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长宁区教育工会紧跟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参加了第五届“长宁工匠”评选活动。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评审,六名教育领域的杰出工匠人 才脱颖而出,他们以卓越的技艺、精湛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教育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这些“长宁工匠”不仅是教育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的事迹彰显了工匠精神的真谛,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长宁区教育职工职业技能素质的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张 闽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副校长 工匠感言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它体现在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对质量的无比崇尚。工匠精神意味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品质和卓越的追求。
工匠故事 张闽老师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曾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园丁奖、长宁区领军人才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包含上海在内的国内各版本高中数学教材所使用的真子集的符号均进行了修改,由于其表达形式繁琐,无论是学生通过类比大小关系符号进行识记、其否定关系的表示,还是教师做文案的编辑等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张老师将这一困扰高中数学教育学界多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发表研究成果。随后,上海新教材编写组完全采纳了这个建议,新版教材率先恢复了真子集符号的“真身”。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他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发挥数学学科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的独特作用。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必修课程的数学建模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学校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范式,还领衔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一项、长宁区重点教育科研项目一项。在学校的课程设计、学生教育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先后指导三名教师获得全国和上海市中学青年数学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三名教师晋级上海基础教育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技能竞赛总决赛,分获上海市一、二、三等奖,其中的一个教学案例《正方体的截面探究》被收录到教育部颁发的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王 捷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 物理教师、副校长 工匠感言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对教育深沉的热爱,对教学极致的追求和对学生无私的奉献,是至诚报国点燃智慧的火种,是启智润心塑造未来的匠心独运,是胸怀天下培育梦想的不懈力量。 工匠故事 王捷是市三女初的物理教师,副校长。他所教授的物理知识生动而朴实,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探索世界的领航员。 他对教学的钻研体现在对每节课的精益求精,深知物理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的学科,他就想方设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实验和生活现象变得具体而生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看到滴水成冰的奇特现象,可以亲手制作简易电路,甚至可以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有趣的物理模型。他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小型实验室,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和教具,这些都是他多年来不断尝试、改进的结果。疫情期间无法“面对面”授课,他又投身于上海市“空中课堂”的录制工作。在他的线上课堂中,学生和他一起探索蛟龙号下潜的奥秘,研究飞机机翼形状与流体压强的关系。他的钻研精神,深深影响了每一位学生,他也将这些钻研成果融入到物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 他不仅在教学上下功夫,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力,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鼓励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科创团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他最看重的是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孩子们点亮了探索世界的明灯。
叶 莺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 音乐教师、校艺术总辅导员 工匠感言 作为一名教育路上的行者,我认为“工匠精神”包含三个方面,并努力为此奋斗终身。一是专业精湛,有能力;二是精益求精,有责任;三是奉献社会,有担当。 工匠故事 叶莺老师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合唱指挥专业艺术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是学校艺术总辅导员。她致力于音乐教育,屡获区教育系统优秀青年、教育教学能手等殊荣,在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她是活跃的优秀会员。她努力钻研各类音乐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本功,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夺魁:先后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国优秀合唱指挥,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一名,上海市教育系统独唱大赛金奖等。 她在课堂教学方面表现突出,曾获全国中小学歌唱教学优秀教案大赛三等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全国第三届音乐论文大赛二等奖,上海市教育学会音乐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多篇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和区级刊物上,并参与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试教试用和审读工作。 她努力做好学生艺术团队工作,组建“天籁女声合唱团”。歌曲《紫藤花开》荣获2018上海市校园原创歌曲大赛第一名,被上海电视台评为“最美合唱团”。参加了《最美合唱团》、《建筑可阅读》、《课外有课》等多档电视节目的录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合唱团近年来荣获第四届“合唱之心”国际合唱比赛银奖等多项荣誉。
刘身强 上海市延安中学 总务处副主任
工匠感言 高质量,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高质量的服务;敢担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能示范,具有团队合作的品质,分享智慧和经验。 工匠故事 刘身强老师担任延安中学总务处副主任,分管体育中心工作。2020年荣获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称号。在30年的教学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教材研究和学生把握要“透彻”,练习方法、手段和场地器材利用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要“多变”。教学研究的特点:善于发现问题,运用数据实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带领体育组教师进行《基于高中生体质健康的教学干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从高一到高三跟踪369名学生,在体育课中实施耐力和力量“课课练”的教学干预,每学期统一组织体质健康监测,有效提高了学生耐力和力量素质。男女生体质健康总分呈上升趋势,有效防止高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男生1000米从4分7秒显著提高到3分55秒,女生800米成绩从3分49秒提高到3分45秒;男生引体向上从3.5次显著提高到8.2次,从高一超过50%学生0次,到高三只有17人0次,女生仰卧起坐从34.7次提高到40.5次。该课题荣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上海课改30年”并大会交流。至今坚持每学期对全体学生体质健康统测并进行数据分析,历年参加区体质健康监测始终名列前茅。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形成“高质量、敢担当、能示范”的工匠精神。
沈 立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党支部书记、校长 工匠感言 干一行爱一行,热爱特教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干一行精一行,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支持个性发展;干一行专一行,钻研特殊职业教育,执着奉献;干一行新一行,自我突破,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 工匠故事 作为一所对智障、脑瘫、自闭症学生开展特殊教育的职业学校校长,沈立提出了“爱让梦想成真”的办学观,带领教师团队开展“智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率先开发了特殊职业教育个性化课程,在大陆地区率先实施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计划,为学生顺利的职业转衔、更好的社会融合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他支持了395名学生成功就业,积极打通了特殊学生升学“壁垒”,与区业余大学合作办大专班,让132名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圆了大学梦,其中119名学生拿到大专毕业文凭,还有13名学生正在开展本科进修。 他主持过教育部重点课题、市教科研课题12项,参与编制了《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课程方案》,主持编写了《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数学教学指导意见》。近年来,发表论文24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编著了《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上海初职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初职教育专业技术学本丛书》等20余本。相关研究成果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职教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研究成果、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市特教研究成果一等奖、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余 炜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教研组长 工匠感言 工匠精神,是对专业技能的一种极致追求,是对工作的一种深沉热爱和执着。专业教师,需躬耕教坛,以匠人之心育新时代职业人才,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
工匠故事 余炜,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汽车教研组组长,他坚守教学一线,怀揣匠人之心,矢志培育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面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蓬勃兴起,他视之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折点。余炜带领团队精心规划专业发展,不仅成功申报新能源专业及教学标准项目,还力促汽车维修专业顺利转型,构建起从中职至本科的畅通教育链路,实现了专业群的跨越性升级。 在日常教学中,余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先锋。他巧妙融合现代技术于课堂,其教学方法新颖高效,在各级赛事中频传捷报。他编写教材、撰写论文,为汽车教育领域贡献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专业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为校争光。 身为教育者,余炜深知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不断提升自我,获取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及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资格,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此外,他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担任多项职务,助力长宁区乃至上海市汽车专业的发展,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专业支持,展现了教育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余炜的故事,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在平凡中见伟大,以不懈的坚持、勇于创新的态度、深沉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书写了一部属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