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2 星期四
 
 
 
 
您的位置:工会信息>高等院校工会新闻
小汉堡大视界:上海外国语大学公益学术活动之“汉堡视界”第四期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5-05-20 来源:本站原创
朱磊: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方言调查有感
    5月13日中午,“汉堡视界”第四期公益学术讲座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六楼教工之家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了2012-2014连续三年当选“上外十大人气公选课教师”的朱磊老师。朱老师来自上外语言研究院,他分享了自己三年来深入赣鄱大地进行赣方言调查的经历和感受。本次讲座的到场嘉宾还有校党委书记姜锋博士、校工会常务副主席于朝晖教授和青年教师等。60名预约同学以及许多其他没有预约成功的同学将教工之家挤得满满的,利用午餐时间聆听讲座,共享朱磊老师的所做所思所感。
    讲座由“为什么要做方言调查?”这个问题开始。朱磊老师认为,方言既有其作为个体的独特魅力,也可对普遍的语言理论作出贡献。朱磊老师以汉语南方方言中普遍保留的入声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释了方言的价值:第一,日语中许多汉字音的语音结构,体现了它们在借入日语时所具有的入声特点;第二,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只有了解中古和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具体到赣方言来说,其确认时间较晚,研究相对薄弱,但作为跨五省、含九片、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方言,它非常有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朱磊老师重点分享了他的方言调查经历。朱老师的研究项目主要是要获取赣方言代表点的基本声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专题研究;调差对象主要为每个方言点选取的12名发音人,要求男女各半,发音一致。在具体调查前,朱磊老师需要首先根据赣方言的声韵调特点确定调查点,然后一方面寻找各调查点的联系人,并与他们一起确定发音人,另一方面根据文献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字表和载体句。到达当地后,首先要进行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字表,然后再正式录音,并在此基础上对方言点的声韵调展开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每到一个地方录音之前,朱磊老师都必须阅读与当地方言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熟悉当地移民历史,熟读县志,然后根据标准的四千字的方言字表,设计出可以体现当地特色的字表。
    在三年多的独自摸索中,朱磊老师总结出三点田野调查经验:第一,研究方言需要基础扎实,具有熟练的听音记音能力;第二,录音前的充分准备非常重要;第三就是需要反应灵敏,因为到了现场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曾有一次,朱磊老师在路经某地时,听到文献中记录的一种较罕见的发音,于是他半夜临时设计出字表,第二天立即组织录音,这个过程不允许任何犹豫。如果不是之前的充分准备,就可能错过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朱磊老师认为研究方言首先要做个热爱语言的语言学家。语言现象不是坐在书房里想出来的,必须要实地接触发音人,“工程师”式的语言学家很容易在研究中遇到瓶颈。其次,语言学家需要关注身边的语言世界。语言学界一直存在所谓“两张皮”现象,即汉语界一张皮,外语界一张皮,两张皮没有交集。其实,仅中国境内就有两百多种语言,很多中国学者只关注普通话,相反,不少外国学者却更关注我们的方言和民族语言。最后,朱老师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向大家说明了“没有无趣的语言,只有不会发现的人”的道理。
    哲学家梅洛-庞蒂说,每种语言都是一种歌唱世界的方式,有时我们听不懂方言却可以区分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因为在所谓“约定俗成”的背后,不同的方言有不一样的感觉,方言的保存就是文化的保存。方言不是脏话,或者说错的普通话,只有全方位感受方言本身和说方言的人才能接触最真实的中国。,朱磊老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整场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最后,姜锋书记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简短的点评,高度赞赏朱磊老师扎实的治学态度,和广大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他就方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积极鼓励同学要珍视自己地区的方言,支持老师和同学们开展田野调查,寻求汉语言与外国语言之间的规律。姜锋书记、朱磊老师与负责汉堡视界运营的iPR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小汉堡大世界,轻午餐重分享,“汉堡世界”利用中午时间,为学生提供“汉堡午餐”和清新香茶,并邀请一位新锐教师与学生分享其学术经历和学术体验,以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学术思维、增加师生互动,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欢迎,这也是校工会积极推进校园学术文化的又一创新尝试。
iPR团队/校工会
 
点赞数: 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