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20 星期一
 
 
 
 
您的位置:宣教文体>青年教师风采
中青年专家班学院深入开展职业精神和师德建设的讨论
2005-10-09 来源:本站原创

中青年专家班学院深入开展职业精神和师德建设的讨论

7月23日、24日,上海市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三项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学院先后听取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上海财大教授程恩富,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华东师大教授周尚文、王家范、余玉花关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和社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等辅导报告。24日晚,大家重点围绕如何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切实加强科研道德、职业精神尤其是师德建设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进一步深化了对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自觉、明确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大家认为,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重要的育人职能。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市科教党委、市科委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曾两次在美国深造的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认为,科研道德、师德规范都是理论工作者的底线,不是什么严格的要求。作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至少有双重责任:一是探索真理、传授知识,二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前者是与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主流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职业起码的要求。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志刚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人类文明的塑造者。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保证。中国历史中富含民族文化精神,这是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资源。作为一个历史学科的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育学生,更要以人格的魅力、高尚的思想境界、奋发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把言传与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上海财大教授刘幕方认为,师德是教师人格地核心内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应具备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地意识与技能,应从学科内容中发掘德育内涵,在教学与科研中融会贯通。同时,德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个导向问题,更是一个灵魂问题。教师没有生命地真诚感动和全身心的投入,就不可能有真正闪光的思想,不可能创造丰富多彩的有效的育人方法。

上海社科院包亚明研究员说,社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决不是小是小非的问题。特别在当前各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人们思想认识多样化的情况下,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相当重要。教书育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要落实到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中去。师德就应成为统领的核心。

   二、深入探讨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确立师德建设的奋斗目标。

大家认为,加强师德建设是党和政府对人民教师的一贯要求。市科教党委、市科委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是新时期上海教师的一个基本规范,应好好学习并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认真贯彻。其中有奋斗目标,也有底线,是个很好的文件。在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内涵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对于师德建设的时代性。上海大学优秀“两课”教师张丹华认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才能认清师德的使命。”她结合自己在俄罗斯留学的经历,对比中俄两国改革的不同模式,成功地向学生宣讲了“两课”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她说:“我们的师德就是要建立在对党的事业胜利发展的坚定信念上。师德的核心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理念上。”

其次,对于师德建设的创新性。上海社科院欧亚所的余建华博士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要求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今天,我们一定要创新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在他看来,德、识、才、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综合德全面目标,德既要“身正”德依托,更要引领学、才、识德“学高”。上海财大国际经贸学院教授范徽认为师德的创新与学科的发展是统一的,即“模范教学,模范科研,为人师表,无私奉献”。

再次,对于师德建设的导向性。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学术有规范,教学有纪律,师德建设更有导向。近几年,各级党组织以师德为切入口,号召广大教师教书盲人。特别在先进性教育中有隆重推出周小燕先进事迹宣传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使广大教师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华东师大社会学系教授吴鹏森说:“学术规范、职业精神和师德建设一定要根据当今实践发展的新变化、新规律加以系统研究,形成框架。要有问题导向意识,打造一个上下共识、便于操作的师德评估和奖惩机制。科教党委、市教委的这个文件非常好,十分及时。”他表示,在学术上努力的同时,也要更自觉地坚持师德建设的导向性。

   三、认真剖析师德建设的存在问题,明确师德建设的努力方向

大家认为,当前,高校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具有高尚的科研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精神,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做出了贡献。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的科研道德和职业精神存在着与时代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为:在教学上,一些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没有把它当成是毕生的事业,缺少精神、情感和全身心的投入。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不够,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有的没有正确处理好校内教学与校外创收之间的关系。在科研上,部分教师耐不住寂寞,浮躁,热忠于容易出成果、容易获奖的应用型研究,不愿扎扎实实搞基础性研究。在作风上,少数教师学风不正,剽窃他人甚至把学生的成果据为已有;及个别教师品行不端,行为不轨,在学生中造成恶劣的影响。

大家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经济的影响。二是队伍建设的偏颇。有些高校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放松,对教师的要求重才轻德,在引进、招聘教师过程中,往往只看对方的学历、职称和学术背景,很少考察教师的思想品德。对海外归国教师也很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基本国情的培训和教育,致使一些海归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上课时“西化”倾向较为突出。三是考核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不科学,存在着重要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有的院校科研指标定得太高,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讨论中,大家对加强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师德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一要切实搞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不仅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全体社科教师进行一次深刻的学习教育,而且因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计划,建立长效性的学习教育机制,还应以此为契机,解决一些制度、机制上的瓶劲问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与国情意识。二要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激励机制。应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制定科学的教学、科研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量的指标,更要有质的考量。建立师德一票否决机制,在一般院校,评价教师不应只看科研,教学成效突出的也应有晋升职称的机会。三要构建有效的师德建设保障系统。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这不仅是学校领导的责任,也是我们教师的普通要求.

                                              宣教文体部
 
点赞数: 3329